St Andrew’s Churchyard
一、墓园是其附属的圣安德鲁教区教堂的主要墓地,埋葬了在19世纪(主要在1830年至1871年间)在此生活和逝去的各阶层人士。从当时的贵族、主教、医生、军官,到普通的绳匠、皂工,他们的墓碑共同勾勒出维多利亚时代克利夫顿的社会图景。
二、墓园的核心是圣安德鲁教堂的遗址。这座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54年,历经数次重建和扩建,是克利夫顿地区长达800年的地标性建筑。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教堂于1940年11月24日晚在“布里斯托闪电战”(Bristol Blitz)中被德军的燃烧弹击中,不幸被完全摧毁。如今,教堂的塔楼虽已不在,但其建筑地基的轮廓仍清晰可见,并设有铭牌以作纪念。
三、在教堂遗址附近,设有一座战争纪念碑(War Memorial),用以悼念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教区成员。(是一个高耸的十字架)
二战后,被炸毁的教堂废墟于1950年代被清理,但其墓园被保留了下来,并逐渐演变成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宁静公园。园内绿树成荫,其中一条名为“鸟笼步道”(Birdcage Walk)的小径因两旁交织的菩提树形成天然的拱廊而尤为著名。
白金汉小教堂(Buckingham Chapel)1
位于克利夫顿女王路(Queens Road)的白金汉小教堂(Buckingham Chapel),是布里斯托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国教建筑杰作,由当时布里斯托的著名建筑师理查德·沙克尔顿·波普(Richard Shackleton Pope)设计。教堂采用了华丽的哥特复兴风格(Gothic Revival),具体来说是模仿了13世纪晚期的法国哥特式风格。这在当时的浸信会教堂中是非常罕见和前卫的。在那个时代,非国教(如浸信会)的教堂通常设计得非常朴素,以区别于国教的宏伟教堂。其陡峭的山形墙、八角形的角楼、精美的玫瑰窗、尖顶拱门以及外墙上的壁龛装饰,都使其成为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筑。
它的建造源于1840年,一些浸信会成员认为有必要在日益繁荣的克利夫顿建立一个礼拜场所。土地所有者要求教堂的设计必须“与社区的尊贵地位相匹配”,加上建筑师波普为了实现其艺术追求,甚至同意免除自己的费用,条件是这笔钱必须用于建筑的装饰部分,最终造就了这座异常华丽的教堂。
正是由于其宏伟的设计,建筑成本远超预算,导致教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这种不稳定的财务状况使得教堂在最初几年很难找到一位愿意长期留任的牧师。许多牧师都因为担心要管理一个负债累累的教会而拒绝了邀请。直到1849年,教会才迎来了第一位正式牧师理查德·莫里斯(Richard Morris)。第一次洗礼仪式在1850年11月27日举行。
建筑在二战期间受到轻微损坏,教堂大厅曾被用作无家可归者的休息中心。1972年,由于在教义上的分歧,教堂决定脱离英国浸信会联盟(Baptist Union),成为一个“独立福音派浸信会”(independent evangelical baptist)教堂,并一直保持至今。如今,白金汉小教堂依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教堂,定期举行礼拜、祷告会、主日学、儿童活动和面向社区的福音课程。它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年龄段的信徒,尤其在与当地罗马尼亚社区的联系上做了很多工作。因其卓越的建筑价值和历史意义,它被英格兰遗产委员会(English Heritage)评为二级保护建筑(Grade II* Listed Building),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 注:历史上,克利夫顿还存在过第二座白金汉小教堂。根据布里斯托档案馆的记录,该教堂名为“新白金汉小教堂使命堂”,位于霍特韦尔路(Hotwell Road)。它由女王路教堂的信徒于1886年建立,为的是方便那些觉得女王路教堂位置过远的教众。然而,这座位于霍特韦尔路的教堂后来被拆毁,已不复存在。 ↩︎